索引号:01236931-5/2018-40234 | |
发文字号: | 发文时间:2018-01-26 |
发文机关:山西日报 | 主题词: |
标题:【山西两会】今年山西工作怎么干 《政府工作报告》“划重点” | |
主题分类: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| 发布日期:2018-01-26 |
过去五年工作回顾
刚刚过去的五年,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、浴火重生的五年。五年来,面对经济断崖式下滑的严重困难局面,我们迎难而上、砥砺前行。特别是2014年9月,党中央对省委领导班子进行改组式的重大调整以来,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下,改革创新、攻坚克难,实现政治生态由“乱”转“治”,发展由“疲”转“兴”,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!
01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成效
认真落实“三去一降一补”重点任务,退出煤炭产能4590万吨,率先实施煤炭减量化生产。
02、转型综改开创新局面
打出转型综改“组合拳”。稳步推进开发区整合改制扩区调规,成立转型综改示范区,批准新设15个省级开发区,“三化三制”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。率先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,开展“1+9”专项行动。制定实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办法。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。
03、动能转换取得新突破
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高端碳纤维、笔尖钢、高铁轮轴钢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。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,实施“五个一批”。实施“十大创新行动”,大力开展“双创”活动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制定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14个配套文件。
04、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
实施“东融南承西联北拓”战略。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主动融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。实施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。开展山西品牌中华行、丝路行活动。启动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。成功开通中欧、中亚班列。太原武宿机场进入全国繁忙机场行列。
05、“三农”工作取得新成果
五年出台50项强农富农惠农政策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亿公斤左右。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工程。以省级战略推动农谷建设。累计退出4800个贫困村,275万贫困人口脱贫,贫困发生率从13.6%下降到3.9%,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67元增加到7330元。脱贫攻坚首战首胜、再战再胜。
06、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
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.22个百分点。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顺利实施。推动“五规合一”。狠抓“铁、公、机”“岸、港、网”等基础设施建设。大同、运城、五台山航空口岸开放和中鼎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。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增长67.2%,4G电话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比重达到61.5%。
07、文化建设实现新发展
持续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。编纂出版《山西文华》。一批优秀成果获“文华大奖”等国家级奖项。实施重大文化传承工程。竞技体育蓬勃发展。
08、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
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.38万亿元用于民生福祉。深化教育改革,实施高等教育“1331工程”和“双一流”建设,新增6所本科院校,实现设区市本科层次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全覆盖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.6%、8.8%。全面加强就业工作,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,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成为全国典型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。省政府每年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。
09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
完成国家下达的“大气十条”目标任务。全面推行河长制,实施“五水同治”。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位连续10年回升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9%。
10、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
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。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133件、政协提案4020件。省市县三级行政机构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公布运行。“放管服效”改革有力有效。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“13710”信息督办系统建成运行。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。
过去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刻的变化
2016年6月以来
按照省委“一个指引、两手硬”的思路和要求,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,实现了主攻方向的调整和战略重点的转移,开始坚定走上转型综改、创新驱动之路,全省转型发展的趋势性、转折性、结构性变化明显增多。
2016年下半年
开始逐步走出困境
2017年上半年
追平全国增速、迈入合理区间
2017年第三季度
经济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
2017年全年
●地区生产总值14973亿元、增长7%
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%
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.3%
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.8%
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.9%
●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.5%、7% 达到29132元、10788元
约束性指标中
●细颗粒物(PM2.5)浓度下降比例和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未达到预定目标,但完成了国家“大气十条”考核要求。
●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。
五年的砥砺奋进,五年的成绩收获,根本上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,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,是省委坚强领导,省人大、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、大力支持,全省上下勠力同心、拼搏奋进的结果!
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我省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,政府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。集中表现为: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,距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不小差距,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远未从根本上解决。实体经济质量效益不高,传统产业不强,新兴产业不大。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,国企竞争力不强,民营经济实力不足。科技和人才要素支撑不够,整体创新能力不强。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,营商环境亟待改善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,可持续发展短板较多。“三农”基础薄弱,脱贫攻坚任务艰巨。民生社会事业欠账较多,安全生产基础不牢,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,“放管服效”改革亟待深化,等等。对此,我们一定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,采取有力举措,切实加以解决。
今后五年工作总体安排
当前,山西已进入深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,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伴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前进步伐,山西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2030年要基本完成经济转型任务,2035年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这是山西现代化进程中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。
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
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在省委坚强领导下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,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,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,充分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牵引作用,围绕建设“示范区”“排头兵”“新高地”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各项工作,大力推进改革开放,推动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、精准脱贫、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,引导和稳定预期,加强和改善民生,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总体目标
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,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改善,创新驱动能力切实增强,改革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,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,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到2022年: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2%提高到15%,煤炭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5%下降到11%,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8%提高到11%,开发区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5%提高到35%,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9%提高到54%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次前移,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9%提高到16%。森林覆盖率达到23.5%以上。主要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,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。
01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治本良方作用和转型综改的战略牵引作用,深化“去、降、补”,推进“破、立、降”,着力促改革、调结构、增动能。推出一批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事项,构建促进转型发展、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、政策体系、标准体系、统计体系、绩效评价体系,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。
02、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
落实国发42号文件。建设现代经济体系。基本形成新兴产业快速成长、装备制造业强力支撑、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、建筑业规模扩大、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增长极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、传统产业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格局。
03、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
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,构建现代能源体系。推进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开发利用,坚定走“减”“优”“绿”之路。打造煤层气支柱产业。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。扩大能源领域开放。
04、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
深度融入国家开放“大战略”。弘扬开放文化,激活开放基因。强化引资引技引智,建设内畅外联大通道,打造对外开放大都市、大平台,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加快形成宽领域、多层次、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。
05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
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。逐步壮大集体经济,促进共同富裕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进质量兴农。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和乡村文化兴盛。加强乡村干部能力和素质培训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。
06、打赢三大攻坚战
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加强金融薄弱环节监管,严格政府债务管理,打击非法金融活动。攻坚深度贫困,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。打好蓝天保卫战、黑臭水体歼灭战、土壤污染防治持久战。
07、深化“放管服效”改革
打造“六最”营商环境。深化简政放权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。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。严格行政问责问效。
今后五年中,我们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,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。
我们要对标全面小康要求,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持续扩大经济总量,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,夯实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;要着眼提升全面小康水平,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,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促进文化繁荣兴盛,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,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,实施“健康山西”战略,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,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,推进民主法治建设,提升公共安全水平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,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
主要预期指标
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.5%
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%
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%
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.5%
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.5%和6.5%以上
●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%左右
●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
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2%以内
约束性指标
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.2%
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.9%
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.9%
●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,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
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1万人
●棚户区住房改造12.52万套
01、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
打造优势产业集群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先进装备制造业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。推动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。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。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,以煤-电-铝(镁)-材、煤-焦-化(钢)等一体化发展为方向,打造传统优势产业集群。推动钢铁、有色、焦炭、食品、轻工、纺织等产业向中高端突破。以乘用车、全铝汽车应用为突破口,实现铝镁材料链条向高端延伸。退出煤炭、钢铁过剩产能,淘汰煤电落后产能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、现代物流、会展经济、科技服务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,加大对咨询服务业的政策创设和支持力度,加快智库建设。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、智慧物流、冷链物流。打造会展品牌。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”,积极发展数字经济、分享经济、创意经济等新业态。
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。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政策,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破除各种隐性障碍,完善产权保护措施。开展常态化入企服务。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政商关系。完善扩权强县机制,6个县(市)开展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试点。实施“小升规”工程。
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。稳步扩大社会融资规模,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。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。培育引进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。创新险资入晋机制。完善地方金融体系,支持省属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。
以质量标准改革助力产业提质升级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,全面提高供给质量,打造山西制造、山西建造、山西服务优质品牌。
实施转型项目建设年活动。抓好项目策划、包装。做深项目前期。完善项目建设六大机制。
02、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
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。抓好起步区建设,做好“九通一平”,确保入区项目熟地供应。抓好招商引资,实施精准招商、专业招商、以商招商。促进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,围绕产业链安排创新链、配置供应链、保障要素链、制定政策链。保障开发区项目用地。工业项目一律入园进区。强化投入产出效益考核,促进土地、资金、技术等集约利用。支持转型综改示范区加快发展、先行先试,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,保障项目无障碍施工。率先在转型综改示范区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。向全省开发区推广、复制示范区改革试点做法。
深化国企国资改革。优化国资布局,实施“腾笼换鸟”。推进专业化重组,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。鼓励省属企业与央企开展战略合作。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有效参与混改。开展科技类子企业员工持股试点。有效化解国企历史包袱,完成“三供一业”移交。降低省属企业负债率。加快“僵尸企业”退出。
深化电力体制改革。深化输配电价改革,有序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规模。建好用好跨省输电通道,扩大晋电外送市场。
深化财税体制改革。坚持“紧日子、保基本、调结构、保战略”,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。落实减费降税政策,清理规范涉企收费。
03、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
推进科技创新。支持规上工业企业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,推进高新技术企业“倍增计划”,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。鼓励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各类创新平台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,新建3-5个中试基地,推动市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。
推动双创上水平。新培育省级双创基地20家以上、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0家以上。
强化人才支撑。健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,建好优势专业、新增急需专业、削减需求适应度低的专业。因院施策、一所一策,全面完成省属科研院所转企改制任务,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。落实高校、公立医院、科研院所等用人、职称评审、工资分配“三项自主权”。支持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、专家服务基层基地等平台建设。组织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,培育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。下大力气解决人才住房问题。
04、全力扩大对外开放
建设对外开放“大都市”。支持太原率先发展。按照“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”架构,努力将太原都市区打造成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性金融、商业、文化、科教中心。提升开放能级,打造“龙头引领、多极支撑”的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。支持大同打造融入京津冀桥头堡。围绕“一核一圈三群”总体布局,全面启动2035年城乡总体规划修编,选取部分重点城市开展“城市双修”。大力推进创新城市、智慧城市、绿色城市、海绵城市、人文城市建设。
构建对外开放“大通道”。推进大张、太焦、大原等重点铁路项目建设,加快雄安至忻州高铁项目前期工作,开展太原至延安高铁项目前期研究。开通太原至北美、欧洲、澳洲等国际航线,开展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前期研究。超前布局5G基站,积极争取国家5G网络试点。
打造对外开放“大平台”。完善中欧、中亚班列运行机制,建设大同、阳泉等国际陆港,推进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处理中心建设。
培育对外贸易“新主体”。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工程。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。鼓励出口企业设立“海外仓”。
05、全力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
科学制定战略规划。科学规划主导产业、乡村风貌、文化特色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基本公共服务、支撑政策体系。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。
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。实施六大有机旱作农业工程。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到2020年实现零增长。开发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。
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。抓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。助推休闲农业、创意农业、乡村旅游发展。推进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。
全面深化农村改革。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“三权分置”。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、农户资格权、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“三权分置”。抓好3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试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。推动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。
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。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。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。
高标准建设山西农谷。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,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,建立一批示范基地,推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。
乡村振兴,贫困一定要攻克。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,打造脱贫特色县,巩固提升摘帽县。抓好易地扶贫搬迁。深入推进生态脱贫。大力实施贫困村产业扶贫提升工程。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。落实“三保险”“三救助”制度。
06、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
黄河之魂在山西,长城博览在山西,大美太行在山西。
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。编制全面、科学、系统的三大旅游板块专项规划。以“快旅慢游深体验”现代旅游交通理念为导向,全面启动黄河一号、长城一号、太行一号3条旅游干线建设。构建“城景通、景景通”的全省旅游公路网。
全面提升景区品质。推动壶口瀑布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创建一批4A级精品景区。推进景区“厕所革命”。精心策划举办大型旅游活动。念好“安、顺、诚、特、需、愉”六字要诀。
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。加大文物活化利用,加快推动非遗和演艺进景区。实施康养产业带动。加快打造康养山西、夏养山西品牌。以养心、养生、养老为发展方向,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产品。重点发展乡村康养、森林康养、温泉康养、中医药康养和康养地产等新业态。加快建设一批康养旅游城市、康养小镇、康养产业园、康养度假区。
07、全力抓好民生社会事业
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实施“1331”工程,统筹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。支持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率先发展。实施“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”,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,着力解决中小学课外负担重、“择校热”“大班额”等突出问题。加强贫困地区“控辍保学”。
促进就业增收。加快建设人人持证的技能社会,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。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。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。
提升全民健康水平。健全“三医联动”长效机制,推动医改进入全国先进行列。推动县级医疗集团持续健康运行。实施“136”兴医工程。完善全面两孩配套政策。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。
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。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。完善我省住房租赁管理相关政策。加快住房租赁交易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。选择太原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。遏制投机炒房,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。
加强社会保障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继续提高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,实现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。加快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步伐,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,完善大病保险制度。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。
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启动全国首家省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。举办首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。办好第十五届全省运动会,筹备第二届全国青运会。
继续办好六件民生实事。按照“人人持证,技能社会”的总体部署,开展“全民技能提升工程”,对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、城镇失业人员、企业在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。将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规模由3.5万名扩大到4万名。在36个国定贫困县将免费“两癌”检查服务由建档立卡农村妇女扩大到全部农村妇女。继续为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。再新建6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。继续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。
08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
落实国土空间规划。合理划定“三条红线”和“三类空间”,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修编。
推进“两山七河”生态修复治理。实施太行山、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全面推进“七河”生态修复治理。“控污、增湿、清淤、绿岸、调水”五策并举,让汾河“水量丰起来、水质好起来、风光美起来”。全面落实河长制、湖长制,“一河一湖一策”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。加快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。
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。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,积极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工程。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。开展清水行动,推进“五水同治”,开展“控源头、保清流”专项行动。推进净土行动,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。
推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。优化水资源全域化配置。抓好工业固废减量化、资源化、再利用。
加快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。在省域内科学合理配置环境容量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。研究建立市场化、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。探索在禁止开发区域建立国家公园体制。
09、全力营造“六最”营商环境
开展“六最”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,进一步对表中央要求,具体对标发达地区先进经验,有效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,全力营造审批最少、流程最优、体制最顺、机制最活、效率最高、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。在全省域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。推行“五统一”,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,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。推进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。在转型综改示范区等五个国家级开发区开展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,并适时在全省推广。让企业用营业执照一把钥匙,打开“准入”和“准营”两扇大门。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。抓好转型综改示范区和高平市改革试点。用“一颗印章”管好审批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。构建“大数据+政府监管”平台,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。推行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。推进入驻大厅的审批事项“全程网办”。建立涉审中介机构“红黑名单”制度。支持国地税开展“一门办税”服务。
10、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
健全“六大体系”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“六网覆盖”工程。推进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“三社联动”。以“四铁精神”抓好安全生产,实施问题隐患整改、重大隐患挂牌督办、追责问责、联合惩戒等“四个清单”制度,确保安全责任、投入、培训、管理、应急救援“五到位”。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,加强对煤矿治理监管执法力度。
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
加强政治建设
树牢“四个意识”,增强“四个自信”。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任务。深入推进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扎实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。
坚持依法行政
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,主动接受监督。坚持依法决策,完善重大决策制度,出台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办法。加强审计监督,全面推行内审制度。
转变政府职能
深化政府机构改革,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。整治“红顶中介”。
提升履职本领
增强“善作为”能力。结合“三基建设”,加强公务员培训。在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岗位推行聘任制公务员制度。
加强作风建设
深化标本兼治,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及我省实施办法。坚决纠正“四风”突出问题,重点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新表现,查处懒政怠政、推诿扯皮等行为,破除“中梗阻”,增强执行力。全面深化、拓展、延伸“13710”信息化督办制度。认真落实省委“两个办法”,激发全省干部干事创业动力。
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,同心同德、团结奋进,开拓创新、攻坚克难,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开拓转型综改新局面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而努力奋斗!